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新生儿对不同的人并无明显的不同反应,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更喜欢与自己的母亲(依恋对象)接触,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时候表现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为。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我们所说的依恋关系的存在,所以有些婴儿才会在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出现分离焦虑,这就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实验过程主要是在带有陌生人的陌生环境中,通过观察母亲在场、离开以及返回三种情况下婴儿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从而总结出以下三种亲子依恋关系的类型,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讲易于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想象,考点主要在于每种依恋关系类型与其不同情况下表现特点的对应关系,需要联系实验中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记忆。
(1)回避型
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我们也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儿童”。这类儿童约占20%。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母亲又重新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这种依恋类型儿童约占65-70%。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母亲离开时,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有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的探究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儿童约占10%-15%。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安全型是较理想的依恋关系类型,也是占据比重较大的一种依恋关系类型。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身体接触、及时反馈信号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对幼儿的积极探索以及同伴关系的建立都是有利的。
扫码回复
资料领取领取备考礼包
更多:优惠福利优质课程服务
-
4535人浏览丨12-20
-
898人浏览丨12-20
-
839人浏览丨12-20